资深新闻工作者吴月辉来校举办翻译与英语学习讲座

应外国语学院邀请,资深新闻工作者、新华社高级编辑、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吴月辉先生于11月30日下午在外语楼105教室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翻译与英语学习专题讲座。

吴老师认为,针对英汉互译,英译汉难在英文理解,汉译英难在英文表达。中英两种语言差异巨大,“The devil’s in the details”(“魔鬼”就在细节里),精当的翻译需要挖掘词汇细微的差别,即所谓的“Linguistic Nuances”(语言的细微末节)。例如,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回答关于西方担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时,曾用了“Get over it”这句话,当时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把它翻译为“要克服这个难关”,但我国官方通常是不会做出这种回答的,经过查找资料可知“Get over≠Get over it”,从90年代初起,“Get over it”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意为“不必再耿耿于怀、不值得担心、不要沮丧”,所以此句的翻译应该取第二层意思,将原句译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请大家不必担心”。举一反三,吴教授还举了其他类似的例子如“Your child is not a genius, get over it!” 吴教授旁征博引,图文并茂,让听者印象深刻。他提醒翻译学习者在平时的翻译实践中“一定要极度关注细节”,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里面却可能隐藏着各种 “陷阱”,而这些“陷阱”也成了历年CATTI考试中的易考点。他还建议翻译学习者做一个“Lost in translation file”(错译卷宗)来记录自己在翻译实践中出错的地方,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不断积累翻译经验,提高翻译能力。

吴老师提出了“英译汉自检法”,即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中文句子不知所云,那就一定是理解原文有误。吴教授建议要从三个方面来提高翻译的阅读能力,他指出,英译汉首先难在对英文原文的理解,一个是原文中的成语、俗语和习语,二是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误区,三是复杂的句子结构使得理解和翻译有困难。吴教授还时事热点为例 “In a society that still places a high premium on young brides and mothers, parents are not taking their daughter decision to marry later lying down.”给同学们展示了几大主流机器翻译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尤其是对“Take something lying down”的含义梳理不清,使得翻译出的译文让人啼笑皆非。

汉译英时,“不成句”是个普遍现象,考生通过查阅汉英词典,找到对应的英文,但写不成句子。他建议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一是要积累中文常用习语、俗语、成语的英译;二是多写向右延伸和向左延伸的句子;三是要弄清英文句子的SVO(主谓宾) 结构,了解英文句型特点,将恰当的词汇放在恰当的位置,写成正确的句子,准确表达想说的意思;四是要增强英文功底和扩大知识面,要注意数字、人名、地名、国名、机构名、缩略语等翻译的准确性,并要高度重视提高中文表达水平;五是要读一些英美记者写的中国新闻,提高自己的汉译英水平。

词汇量的大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词汇量大,成语、习语、俚语多,日新月异是中国人学习英文的三大难点,希望翻译学习者们能够克服困难,多查字典,扩大单词量,进而提高英语水平。他最后以自己每日坚持英文阅读为例,鼓励广大师生扩大阅读量,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中学习最鲜活的语言。

吴教授接下来从“翻译资格考试的特点”、“翻译考试命题的特点”、“英译汉的主要问题”及“汉译英的主要问题”等角度细致的讲解CATTI考试的相关内容,结合实例生动地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考试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准备参加CATTI口笔译考试的同学们给出了建议。

整个讲座持续了2个小时,现场师生积极与吴教授互动,吴月辉先生以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在场师生受益良多,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使同学们对CATTI考试及翻译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外语学习与参加翻译考试的热情,并且使他们对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

上一条:牵手未来,助梦远航——外国语学院开展“校友助力计划”主题分享会

下一条:我校举办“语言服务能力提升”学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