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外国语学院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王文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锦芬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研究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洋老师为师生开展了三场专题讲座。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外国语学院举办,二语习得与教学科研团队承办,外国语学院院长曾罡教授主持。
6月13日上午,王文斌教授开展了题目为“视角化的语义建构效应”的专题讲座。报告中,王文斌教授首先探讨了客观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和多极性,进而解释语义是对客观世界现实的折射,势必呈现多维性和不确定性。王文斌教授提出,客观世界本身的多面性和多极性会给语言主体的视角化创造了客观条件,允许主体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通过选择特定的视角,主体可以传达不同的语义内涵,包括情感色彩、立场观点、主观性或客观性等。王文斌教授还强调,视角化在语义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丰富语义的内涵,又能界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值得深度关切。

6月13日下午,徐锦芬教授首先进行了专题讲座,题目为:基于案例分析的学术论文选题、论证与结果讨论。报告中,徐锦芬教授报告首先归纳了目前教师在科研选题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围绕选题来源、如何写文献综述(即论证研究价值及意义)、如何进行结果讨论三大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徐锦芬教授专门对SSCI论文的写作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总结了实证性论文的具体结构。

接着,高洋老师进行了专题讲座,题目为:用“四轮”驱动“三进”——课程思政在外语课程中的设计、应用及评估。报告中,高洋老师提出外语课程思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落脚点,也是外语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主要任务。报告梳理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指导政策和相关文献,总结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及其相关概念,并通过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四轮驱动”原则, 结合“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进行了课程思政在外语课程中的实践示范,最终总结了外语课程思政如何有效推进“三进”工作。

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讲座中的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等议题与三位专家深入交流。专家们耐心细致的解答,深化了师生对研究主题的理解,也增强了教学与学习的信心。活动气氛热烈,为学院师生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外国语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