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文青讲坛系列讲座第八讲

2024年918日下午,外国语学院文青讲坛系列讲座第讲在外语楼502室开讲。本期主讲教师为孙一赫博士,讲座题目为《<海国图志>概念译介与近代中国世界观形成》。讲座由楚梦云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孙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海国图志》的历史背景与编撰意义,强调了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魏源等先驱者如何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编撰出这部集大成的世界地理著作,为当时的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随后,讲座的核心部分围绕《海国图志》所采用的四种主要翻译方法——“音译”“概念添加”“语内变形”与“引用”展开。孙老师通过生动案例,逐一解析了这些方法如何帮助读者跨越语言的障碍,理解并接纳来自异域的新知识、新概念。例如,“音译”保留了外语词汇的发音特色,增强了语言的丰富性;“概念添加”则在翻译中添加了必要的解释性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内涵;“语内变形”则体现了译者对原文的深刻理解与再创造,使翻译更加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引用”则直接借用了西方的学术术语,加速了中西学术的交融。

紧接着,孙老师深入探讨了这些译介方法对近代中国世界观的影响。一方面,《海国图志》的译介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引入了完整、多元、相对平等的新世界概念和体系,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世界格局认知,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与文化的惯性,《海国图志》中的世界体系依然带有“等级化”与“情绪化”的色彩,对西方文明既有向往也有戒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以及对原有体系既批判又维护的双重态度。

随着讲座的深入,孙老师的讲解不仅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海国图志》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启发了我们对文化交流与译介活动在塑造民族认同与世界观方面的深入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但《海国图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与思想启迪,将长久地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探索。



  主讲人介绍:

  孙一赫,文学博士,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领域为翻译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史,已在《外语研究》等外语或翻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上一条: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外国语学院举行2024年消防安全培训

下一条: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在辽宁省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案例大赛获奖